【文/商業週刊】
 

「信念是鳥,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,感覺到了光明,唱出了歌。」 

「溝通將包含聲音和影像,你可以同時聽見、看見電話另一頭,而且撥通到地球任何地方,包括南極。」 

「汽車的開發,都在設計一台機器腦,只要設定目的地,就不須仰賴司機遲鈍的運動神經。」

 「機器比人更勝任重複的工作,人淪為機器的操作者,連學校教育也跟著改變。」

 

這些,是半世紀前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(Isaac Asimov)的預言。當時,台灣唯一一家電視台才開播;不久,美國大陸才剛出現了第一卷錄音帶;五年後,人類才有第一封電子郵件。 

人們口中的不可能,艾西莫夫卻深信不疑。 

十年前的此刻,iPhone問世,當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(Steve Jobs)介紹它的第一句話就是:「我們將要創造歷史!」從一個天才夢想家,變成影響二十一世界最深遠的企業家,賈伯斯說:「工作占據人生的絕大部分,而唯一能讓你心滿意足的,就是去實踐你所相信的偉業。」

 

每個時代都有一群像艾西莫夫、賈伯斯們一樣的人們,他們勇於想像未來,他們相信自己。於是,一個個的夢想化為真實,世界也因而改變。

相信,就有力量,在心理學上,也有論據。 

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德葳克(Carol Dweck)觀察,人們發展出自己的信念體系(belief system),他們以此來解釋成敗的原因,最後引導了自己的行為。 

簡單的說,「宿命論」者相信,成敗來自天分;「成長論」者則認為,後天努力才是成敗關鍵。 

這兩種心態造成的差異,隨著時間日益擴大,於是,擁有成長心態的孩子,成績隨著時間進步,宿命論者的成績則停滯不前。

 因為相信成事在人,所以人們才有勇氣跨越障礙。

 在台灣,就有一群和賈伯斯當年一樣,深信自己能改變現況的年輕人。他們在最老舊、最被忽視、最難撼動的領域,一一做出了突破。

 當供應鏈外移衝擊老工廠時,一個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團隊,到鄉間的老代工廠,幫他們搭上歐美物聯網最新、最夯的製造列車;當四十八年老企業面臨品牌老化時,一個三十二歲的年輕人協助他們,用設計改頭換面,打入年輕人市場;當電子商務、外賣平台衝擊實體店面的時候,一群從國外回來的MBA,深入巷弄間的小吃攤、包子店,幫他們裝上了飛入雲端時代的科技翅膀。 

經過三十年的產業發展,台灣企業正進入成熟老化的成長曲線,他們想創新,卻又難以從內部激發新的動力。於是,一群來自外部的新創企業家們,看到切入點,有了攜手共進的機會。 

這群新創業家, 不像UberAirbnb意圖拿走舊產業的飯碗,他們做的是:把新科技、新商業模式帶入舊產業,與老產業攜手、截長補短,把餅做大。

 一股新舊融合的創業潮,正在台灣出現。

 

 

因為相信成事在人,人們才有勇氣跨越障礙。已經盡力而為,至於能否達到目的,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。

但相信的力量會給我們十足的勇氣,相信勇往直前,懷疑便走走停停。

人因夢想而偉大,力量因相信而強大!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的夢想可以被實現,所以也產生了自信,自信之後才得人信之,就會因為這樣的夢想慢慢的實現,而漸漸的產生力量!有夢最美,築夢踏實,一起努力相信夢想會成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水電工阿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