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淑菁
 2017-03-01 天下雜誌617

 

過年時,一位表親帶著考完學測的孩子跟我聊未來科系選擇。一開始,家長問孩子以後念牙醫,還是法律好?轉系容易嗎?我心想:這兩學門也差太遠了,於是問孩子:「妳對什麼有興趣?」她立刻潸然淚下。 

不是法律、也不是牙醫,她有興趣的是金融。

家長從自身經驗與生活觀察出發,認為擔任牙醫、律師是穩定的工作,「以後孩子才不會受苦!」他堅持這樣是為了孩子好,擔心孩子未來到銀行上班,要面對客戶,又有業績壓力,這樣的未來太辛苦,而且他認為孩子不具備被客戶拒絕的能力。

 

▋未來職涯樣態難以掌握 

首先,家長從生活經驗、媒體或自身觀察所見到的生存世界,或許只是某一面向,家長世代的成功方程式已經逐漸被改寫中。現在的樣貌已經不容易掌握,未來的職涯世界更是無法評估。家長可能不知道現在有多少流浪律師;即使是牙醫,也相當競爭,同樣都需具備面對客戶的能力。 

再者,「能力」養成是一輩子的功課,更何況是才要高中畢業的學生?若能善用大學與其他社會資源,她/他可以像海綿一樣,不斷的吸收,有無限的可能。前提是他/她是否具備學習的能力,學習「如何學習」(learning how to learn)是未來很重要的能力,但往往不是現今學校教學的核心。 

不要小看孩子的潛能,孩子無法長大,往往因為家長永遠只把他/她看成「孩子」!擔心東、擔心西,乾脆叫孩子念家裡附近的大學,延續以往的生活型態、學習方式與交友圈,彰顯不出「大學」之所以是「大學」的意義。

 

▋聽父母的?或讓孩子自己決定? 

擔心孩子受苦,強力主導孩子科系選擇的父母還真不少。每一年,我知道的學生當中,至少1/31/2都是這樣的狀況進到某些科系,或在家長壓力下必須轉到某些科系,甚至有學生都大學畢業了,還為了父母的「律師夢」繼續奮戰。 

孩子倘若一開始因為父母的堅持而棄守熱情,可能對人生失去追尋的勇氣。若失敗了,是父母的責任,因為當初是父母不讓他/她走自己有熱情的人生路。父母可能要承受孩子一輩子的責難,其後更大的代價是孩子因怨恨,主動被動地加入啃老一族,錯失了學習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良機。 

即使不喜歡,因為能力不錯也「成功」了,例如順利當成律師或牙醫師,她/他或許謹守崗位地生活著,但就是生活著,較難成為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律師或熱血牙醫師;心中或有許多無法彌補的缺憾。這是父母安排的人生,不是自己的! 

「孩子還小,他懂什麼!」可能是許多家長想為孩子決定的理由。但孩子真沒你想的這麼「小」,他們也在觀察、也有自己的想法,但家長可能都沒聽進去,或認為那是童稚之言,不值得聽。 

沒錯,高中畢業時熱情所在的領域,有可能一時興起,不盡然是能力所能達,也可能未來工作不輕鬆或收入沒想像好。未來,誰又能知曉? 

家長這時候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熱情,可以帶著孩子去探索,之後一起討論決定。例如親朋好友中有擔任律師、牙醫師的,或在金融界工作者,帶著一起去拜訪,瞭解這些行職業的生活樣態。這位表親拜訪我時,恰巧在金融界工作的家人回來,一聊之下,表親才知想像跟現實的落差,在金融界的工作並不一定要面對客戶搶業績。

 

▋選科系沒你想得那麼嚴重 

既然未來職涯樣態無法掌握,或可考慮讓孩子順著熱情去闖蕩。沒路時,他/她自然會轉彎,不會怨任何人;走過,她/他才知道自己的極限何在。何況念的科系與未來的工作選擇,不必然是直線的對應關係,單一「專業」能力闖天下的世界已經逐漸過去,跨領域的專業能力才是面對變化莫測職涯的解答。選科系其實沒你/妳想像的那麼嚴重。 

人生路上,任何的經歷都會成為養分,沒有浪費,即使「繞了一大圈」也有其意義,妳/你會比直線到達的人看到更多風景,自然能產生不同的創意與能力。

 

▋未來的學習型態──需要的時候才停下來學 

去年到芬蘭參加研討會,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芬蘭土庫應用大學教授Vesa Taatila談到的「螺旋學習」(spiral learning)教育趨勢。他認為未來是多工模式,未來的學習型態是要能夠營造出更好、及時性的學習(Just-in-time learning),「需要的時候才停下來學」。 

他談到,一般的傳統知識是一種靜止的狀態。在創新之中,知識有一種開放性,容許知識本身的探索,這也是對「專業」知識的反思。 

成人教育在未來社會益發重要,芬蘭就有非常好的成人教育文憑課程制度。社區的大專院校機構要能夠提供許多不同專業性的文憑課程(diploma),是真的能夠學到技能或知識的,且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,讓人生中任何階段、需要不同的知識或技能時,都能停下來學習,再繼續往前走。

 

▋選校,離家愈遠愈好 

「大學」不是只有專業知識而已,學習如何思考、如何獨立生活、如何跟世界交往、跟不同背景的人溝通、學習如何愛人等,都是重要的功課。 

至於要選哪個學校,我建議離家愈遠愈好。曾有一位新竹的中學教師請我演講,我說:「想跟學生談旅行與教育」,該師很興奮的說:「這的確很重要,我們學校有些學生明明上了台大或成大很好的科系,但多會選擇念清、交,因為就在新竹。」 

大學社區化在台灣已逐漸形成,特別是台北的中學生較少考慮到中南部就學,除非是國立大學。這暗藏隱憂──高度同質性造成的停滯。這種停滯包括多元文化的鑑賞能力、獨立生活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像父母豢養的金絲雀一樣,即使父母親願意打開籠子讓金絲雀飛出去,金絲雀也不見得具備飛行的能力與勇氣。

 

▋擔心孩子受苦,只會讓孩子更苦 

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,熱情與專業才能讓人出類拔萃;「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」只求溫飽的人生規劃,反而將「希望未來孩子不要那麼辛苦」的目標推得更遠了。失去了熱情,生存奮鬥過程顯得更辛苦。當然,也有另外一群為父母而讀的大學生,堅持熱情但又不願違逆家長,很辛苦必須在輔系、雙主修的多重負擔中活著。

 擔心孩子受苦,可能只會讓孩子更苦!她/他可能因為家長從小到大一路呵護,失去了挫折忍受力、喪失自己站起來的能力。前面的失敗經驗,方能淬煉成金剛不壞之身,親愛的父母們,你們不也是如此被淬鍊出來的嗎?因自己曾經辛苦,不讓孩子受苦,可能結果讓他/她們後半生更辛苦!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因為自己也有孩子,捨不得孩子受苦,所以,都會想幫孩子做好,卻剝奪了孩子跌倒失敗的經驗累積。

人生路上,任何的經歷都會成為養分,沒有浪費,即使「繞了一大圈」也有其意義。

別當直升機父母,成為「過度介入」與「過度焦慮」的父母。這些像極了直升機,在孩子上空盤旋,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。要學習改變,要適時放手,讓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,長大後才能獨立自主,而不是成為媽寶。讓孩子學習為自己人生負責,感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水電工阿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